各位新能源圈的朋友大圣策略,不管你是搞发电的、做投资的,还是干售电的,新疆刚出台的新能源上网电价改革方案都得好好琢磨琢磨。这方案从202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,直接关系到项目收益、投资回报,甚至未来的市场布局。
一、政策的核心变化
这次改革不是小修小补,而是从电价形成机制到电量结算方式的全方位调整。咱们先拿新政策和2022年的旧方案(新发改能价〔2022〕185号)比一比,核心区别主要在这几块:
1.存量项目:电价和电量比例更明确
2025年6月1日以前投产的老项目,这次被分成了“补贴项目”和“平价项目”,政策给了明确的“保障包”:
补贴项目:机制电价固定0.25元/千瓦时,30%的上网电量按这个价算,剩下70%靠市场交易。
展开剩余83%平价项目:机制电价0.262元/千瓦时,50%的电量享受这个保障价,另一半进市场。
而旧政策里,这些项目的“优先发电量”和价格比较模糊,经常出现“保量不保价”的情况。现在明确了比例和价格,相当于给存量项目上了“双保险”,哪怕市场价格波动,至少有一部分收益是稳的。
2.增量项目:从“固定价”到“竞价抢”
2025年6月1日及以后投产的新项目,彻底告别了过去的“目标上网电价”大圣策略,改成了“竞价模式”:
电价怎么定:每年组织一次竞价,风电、太阳能分开比,用“边际出清”方式确定价格,区间定在0.15-0.262元/千瓦时。简单说,就是报价低的项目先拿到指标,最后中标的价格大家都按这个算。
电量保障:50%的上网电量按竞价结果算,剩下的靠市场交易,和存量平价项目持平。
旧政策对增量项目多是“一口价”,企业只要拿到项目就能算准收益;现在改成竞价,成本控制得好、技术先进的企业更有优势,行业可能会迎来一轮“洗牌”。
3.结算方式:按月算账,现货市场成关键变量
新政策里,“差价结算”是个新词,简单说就是:纳入机制的电量,要是市场交易均价低于机制电价,电网企业补差额;要是高于,就扣差额,钱都从系统运行费里走。
现货市场没连续运行时,按月度集中竞价均价算;
现货市场跑起来后,按实时市场的加权平均价算。
旧政策的结算方式比较粗放,经常跨季度甚至跨年清算,企业资金占用压力大。现在按月结算,现金流更稳,而且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收益,企业得更关注短期市场行情了。
4.执行期限:存量看“剩余寿命”,增量固定10年
存量项目:能享受机制的时间,取“剩余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对应年限”和“投产满20年剩下的年限”里的短的那个。比如一个光伏项目还能发15年,但按合理利用小时数只剩10年大圣策略,那就只能享受10年政策。
增量项目:不管项目寿命多长,政策保障期固定10年,刚好覆盖大部分项目的投资回收期。
旧政策没明确期限,企业心里没底。现在时间卡死了,算投资回报时能更精准。
二、企业最关心的问题:收益、风险、机会
政策改了,大家最关心的无非是“能赚多少钱”“风险在哪里”“怎么抓住机会”。咱们分三类企业来说说:
1.新能源发电企业:存量稳收益,增量拼成本
存量项目业主:重点算好“保障电”和“市场电”的比例。比如一个补贴项目,每年发1亿度电,3000万度按0.25元算,剩下7000万度看市场——如果市场均价0.23元,电网会补(0.25-0.23)×3000万=60万元;如果市场涨到0.27元,就得多交(0.27-0.25)×3000万=60万元。总体来说,收益波动比以前小多了。
增量项目业主:竞价是重头戏。想拿项目,得把成本压到0.15元/千瓦时以上(低于下限无效),但也不能盲目报低价——要是报0.16元中了,10年里50%的电量都按这个价算,剩下的50%还得拼市场。建议重点关注每年11月的竞价公告,提前算好成本账,别为了拿项目亏了本。
2.投资企业:存量项目成“香饽饽”,增量项目看“竞价策略”
存量项目投资:因为有明确的电价和期限保障,这类项目的现金流可预测性强,适合追求稳定回报的资本。比如一个平价项目,按0.262元/千瓦时、50%电量保障,结合新疆的风光资源,年化收益率大概率能稳定在6%-8%,比很多行业都靠谱。
增量项目投资:得赌“竞价+市场”的组合收益。建议优先投那些资源好(比如风电小时数高的地区)、成本低(采用先进组件或风机)的项目。另外,别忘了政策允许“未来12个月内投产的项目”参与竞价,这意味着可以提前锁定电价,再开工建设,能减少不少风险。
3.售电公司:抓牢“机制电量”和“绿电交易”两个机会
代理机制电量:虽然机制电量不参与绿电交易,但50%的保障比例意味着电量稳定,售电公司可以和发电企业签长期合同,打包卖给工业用户,赚个稳定差价。
绿电交易补充:政策明确“绿电价格要分开电能量和绿证价格”,而且机制电量不重复拿绿证收益。这意味着剩下的50%市场电量可以参与绿电交易,售电公司可以针对高耗能企业做“绿电+碳减排”套餐,溢价空间更大。
注意现货市场:等现货市场连续运行后,机制电量不参与中长期和日前市场结算,售电公司得调整交易策略,多关注实时市场价格波动,避免结算风险。
三、市场化加速,这些能力得提前练
这次改革是新疆新能源市场化的“加速键”,未来企业想活得好,得重点练这几个本事:
成本控制能力:增量项目竞价拼的就是成本,从设备采购到建设运维,每一分钱都得抠。比如采用大容量风机、N型光伏组件,虽然初期投入高,但长期度电成本能降5%-10%,竞价时更有底气。
市场研判能力:不管是发电企业还是售电公司,都得盯紧现货市场价格、月度集中竞价均价。建议配个专业的市场分析团队,甚至用AI模型预测价格波动,避免在结算时吃亏。
政策协同能力:新政策提到要和“绿电绿证、消纳责任权重”等政策协同。企业可以多参与绿电交易、碳市场,把单一的发电收益变成“电+证+碳”的复合收益,抗风险能力更强。
新疆这次电价改革,看似给企业加了“紧箍咒”,其实是在规范市场、降低不确定性。对存量项目来说,明确的保障机制让收益更稳;对增量项目来说,竞价机制能淘汰落后产能,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脱颖而出。
不管是发电、投资还是售电企业,现在要做的就是:吃透政策细节,算好收益账本,提前布局成本和市场能力。新疆的风光资源全国领先大圣策略,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,这里一定会成为新能源企业的“黄金赛道”。
发布于:河北省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